阜阳高铁西站
即将开门迎客
但今天
小编想带大家一起看看
过去几十年
阜阳人和阜阳火车站的故事
下面这张图
是1970年10月1日
阜阳第一条铁路
建成通车的场景↓
1970年10月1日,濉阜铁路建成通车,这是阜阳地区的第一条铁路。
濉阜铁路位于安徽省西北部,自符(离集)夹(河寨)线青龙山站西端引出,途径濉溪、涡阳、利辛等县区,是一条铁路尽头线。
濉阜铁路全线建设仅用了10个月,少、速度快、质量好,为地方修建铁路提供了重要经验,1971年更名为青阜铁路。
下面这张图
是70年代的阜阳火车站↓
70年代末,阜阳站只是青阜线上的一个三等小站。
低矮简陋的候车室仅360平方米,2个320米长的站台,2个售票窗口,开行客车2对,货车4对,春节时增加1对临客,年发送量1.2万人次。
下面这张图
是1989年10月
商阜线开通运营的场景↓
当时的行车设备还是半自动闭塞,使用手扳道岔和臂板信号,列车运行速度每小时约50公里。
现在,阜阳站有14条股道,去年发送量为1224万人次,列车时速160公里。
下面这组图
是90年代阜阳火车站的场景↓
90年代初,改革开放政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,沿海发达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,外出打工的农民尝到甜头,回乡后又带动了更多人外出。
阜阳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的人越来越多,形成了汹涌澎湃的“民工潮”现象。
九十年代初,阜阳火车站站前广场,偌大的广场被黑压压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。这些人三五成群,肩背手提着大包小包,前往广州、上海、北京等地打工。
那时,每至春节期间,广场上总是人山人海,最多时有六七千人,当时车站广场没有硬化,遇到雨雪天便泥泞不堪,许多民工在滞留三四天买不到车票。
因为票价低廉,火车成了农民工外出首选的交通工具。
当时,从阜阳到上海的火车票24元一张,春运期间开行的临时客车,只要12元一张(只相当于上海出租车起步价),而汽车票则至少要100元一张。
那时人多车少,一旦放客,农民旅客们便不顾一切地奔向车门。
从车门进不了,就从车窗钻。车门因此常常无法从里面关上,列车员只得从外面关,然后再在车站工作人员协助下从车窗钻进车厢。
有时车辆弹簧被压死,还得拼命将车厢里的旅客拉出来。因为多数农民旅客都是成群结队外出的,彼此都怕分开,所以想从车厢将人拉出来十分困难。
车厢超员严重,有人钻到座位底下,甚至还有人跑到行李架上。厕所里也挤满了人,列车长巡视车厢时要费九牛二虎之力。
为解决农民工出行难问题,铁路想尽了办法,甚至动用了运货的棚车。
最早,民工们坐在漆黑的车厢里,连“方便”都成了难题。
随后,铁路对代客棚车进行了改造,安装了照明设备,改建了厕所。但车厢里,没有车窗,没有取暖设备,条件十分简陋。
尽管这样,能乘上棚车的农民旅客还十分开心,因为更多人还乘不上,而且价格十分便宜。